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PM2.5引发的空气质量之争

2011-11-30 09:23
木中君
关注

  PM2.5是否该纳入标准?

  “不论在哪里,这种鬼天气都要被人诅咒。”面对11月初北京的灰霾天气,从纽约回来不到半月的张冼甚是愤怒,“开始我还以为是雾,但又觉得脏,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叫‘灰霾’,是个中国学者发明的新词!”她在纽约待了6年,这次回北京没遇到几天好天气,嗓子眼总是黏黏糊糊不舒服。她说:“美国的报纸动不动就骂空气质量差,骂奥巴马被工业团体绑架,放宽了烟雾排放标准。纽约的空气比北京好多了,但是富人区也被说成‘空气最脏的上东区’,因为那里是纽约五区里粉尘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报纸还挖苦说,尽管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经常去逛‘巴尼斯’精品店会提高肺病的概率——巴尼斯是有钱人逛的地方,在第五大道上——但是,大家尽可以不要去那里呼吸到处乱逛的豪华汽车的尾气。”

  面对这种灰蒙蒙的天气,人们的第一感觉和张冼差不多。但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则说:“这种灰霾天气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益的,它警示公众那些看不见的污染物确实存在,它们对身体健康的威胁可能比可见的污染物更大。我很高兴最近大家如此关注空气质量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国家的重视,也使得公众愿意花钱控制大气污染。”

  他没有失望。11月16日,中国环境保护部通报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据悉,这是中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上述负责人指出,PM2.5能更好地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中国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但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确保2016年新标准全面实施时,各地有能力开展PM2.5等新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这样的消息让潘小川感到高兴,他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一直在从事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近些年多项医学研究表明,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对人体的损伤最为剧烈。因为2.5~10微米之间的颗粒中一部分会随着呼吸作用被呼出,一部分被支气管和肺部组织吸附;而小于2.5微米的微粒,会直接进入肺部的气体交换区肺泡,并存留在肺的深处。PM2.5除了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同时它还可能作为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的载体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潘小川告诉本刊记者,“越快将PM2.5纳入标准,就越能降低它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意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灰霾天气主要是因为PM2.5造成的。沙粒的直径大约在20~1000微米,一根普通发丝的直径约50微米,而造成明显空气污染问题的颗粒物通常尺度在0.01~10微米。这些细小颗粒多半是燃烧、蒸发和冷凝过程产生的。以大家熟悉的香烟为例,烟气中包含的碳氢化合物冷凝后形成尺度为0.01~1微米的液滴。对大城市而言,细颗粒物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而且不易被人体排出。这场争议中,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数据以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依据,更加接近人们的感觉;而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空气质量指数,仅仅以所监测的PM10颗粒物浓度为依据,所以从数据上来说,空气质量会好一些。

  对待是否将PM2.5尽快纳入标准这个问题,朱彤持不同的看法。“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有两个指标来反应,一个是PM10,一个是PM2.5。PM2.5大概占PM10的百分之六七十,事实上如果第一个解决了,第二个差不多就解决了。如今大家给予PM2.5很多关注,这是好事,但不是问题真实所在。中国的现状是很多城市PM10都还没有达标,我们急需做的事情一是如何保证现有的城市PM10达标,二是我国现有的PM10的标准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们PM10的标准是100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70微克/立方米。如果要达到上述的标准,在相对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而制定关于PM2.5的新标准是个漫长的过程,标准制定后还要花大力气建立监测网,这是相对较难实现的事情。我的观点是,单纯从解决问题来说,加强PM10的控制本身就能改善空气,而且难度相对较低。”

  朱彤的同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认为,即便我们按照相比美国标准更加宽松的世卫标准,将PM2.5加入空气质量标准,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或许是环保部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我希望参照世卫组织标准,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PM2.5标准,从一些有监测能力的大城市开始逐渐推进。但是我真的很担心这个标准变成一纸空文。”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