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分离膜水处理工艺及其系统设计(二)

2013-03-18 15:31
空白小盒子
关注

  2.3纳滤技术

  2.3.1纳滤技术简介

  纳滤膜是八十年代在反渗透复合膜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早期被称作低压反渗透膜或松散反渗透膜。目前,纳滤膜已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分离技术。

  纳滤膜的孔径为纳米级,介于反渗透膜(RO)和超滤膜(UF)之间,因此称为"纳滤"。纳滤膜的表层较RO膜的表层要疏松得多,但较UF膜的要致密得多。因此其膜关键是合理调节表层的疏松程度,以形成大量具纳米级的表层孔。

  纳滤膜主要用于截留粒径在0.1~1nm,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物质,可以使一价盐和小分子物质透过,具有较小的操作压(0.5~1MPa)。其被分离物质的尺寸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但与上述两种膜有所交叉。

  纳滤恰好填补了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空白,它能截留透过超滤膜的那部分小分子量的有机物,透析被反渗透膜所截留的无机盐。而且,纳滤膜对不同价态离子的截留效果不同,对单价离子的截留率低(10%-80%),对二价及多价离子的截留率明显高于单价离子(90%)以上。

  目前关于纳滤膜的研究多集中在应用方面,而有关纳滤膜的制备、性能表征、传质机理等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进一步改进纳滤膜的制作工艺,研究膜材改性,将可极大提高纳滤膜的分离效果与清洗周期。

  2.3.2纳滤膜及其技术的应用领域

  纳滤技术最早也是应用于海水及苦咸水的淡化方面。由于该技术对低价离子与高价离子的分离特性良好,因此在硬度高和有机物含量高、浊度低的原水处理及高纯水制备中颇受瞩目;在食品行业中,纳滤膜可用于果汁生产,大大节省能源;在医药行业可用于氨基酸生产、抗生素回收等方面;在石化生产的催化剂分离回收等方面更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2.4反渗透技术

  2.4.1反渗透原理及反渗透膜的特点

  渗透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现象。人类很早以前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渗透或反渗透分离物质。目前,反渗透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现代分离技术。在海水和苦咸水的脱盐淡化、超纯水制备、废水处理等方面,反渗透技术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果用一张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质的半透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隔开,水会自然地透过半透膜渗透从低浓度水溶液向高浓度水溶液一侧迁移,这一现象称渗透(图2.2a)。这一过程的推动力是低浓度溶液中水的化学位与高浓度溶液中水的化学位之差,表现为水的渗透压随着水的渗透,高浓度水溶液一侧的液面升高,压力增大。当液面升高至H时,渗透达到平衡,两侧的压力差就称为渗透压(图2.2b)。渗透过程达到平衡后,水不再有渗透,渗透通量为零。如果在高浓度水溶液一侧加压,使高浓度水溶液侧与低浓度水溶液侧的压差大于渗透压,则高浓度水溶液中的水将通过半透膜流向低浓度水溶液侧,这一过程就称为反渗透(图2.2c)。

  反渗透技术所分离的物质的分子量一般小于500,操作压力为2~100MPa。用于实施反渗透操作的膜为反渗透膜。反渗透膜大部分为不对称膜,孔径小于0.5nm,可截留溶质分子。

  制备反渗透膜的材料主要有芳香族聚酰胺、聚苯并咪唑、磺化聚苯醚、聚芳砜、聚醚酮、聚芳醚酮、聚四氟乙烯等。反渗透膜的分离机理至今尚有许多争论,主要有氢键理论、选择吸附-毛细管流动理论、溶解扩散理论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