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关闭“看海模式”?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五大技术问题分析

2015-06-19 15:28
老猫
关注

  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OECD国家整体上完成了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人类至少还有6个甚至更多同样体量人口的国家将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关于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方案,今天最大的科学争论是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的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模式是否可以解决未来全球城市化所带来的水问题,其二是在技术广泛进步的今天,这一技术模式是否在经济上仍然是最佳可行方案,从而更好地减轻人类社会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环境负担。第二个问题显然更为复杂,但至少在第一个问题上的答案已经走向了否定。由于人口密度的大幅增加和超大城市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出现,不论在地理空间、自然容量还是在城市与乡村的营养物质平衡上,以及用水形态的变化上,都从质上(critical mass)改变了人类对城市排水设施的控制目标要求。例如,全球性的活性氮失衡已经呈现出与气候变化同样急迫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干旱和降雨冲击的增多,对城市水环境设施的脆弱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我们寻求今天城市水问题的技术模式时,必须以批判性思维,在学术上以全球的视角和更长远的眼界来提出我们的问题导向。

  国家科技、建设和环保等部门历来高度重视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863计划、攻关项目和支撑计划,都进行了广泛的布局和支持。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国家水重大专项,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对水污染控制技术投入强度最大的一次整体化、集团式攻关,几乎国内所有的重要研究单位都加入其中。通过几年的努力,城市主题在污水处理厂一级A升级改造、污水回用、排水管网收集、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污泥处理处置、城市黑臭河道水质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成熟,带动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提标。但遗憾的是,水重大专项主要面向的是我国今天急迫解决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和相关的现实工程需求,因此在技术体系的设计上不得不在传统的学术范式框架内展开,主要注重空间上的技术集成和短期的技术示范方案。但就技术发展而言,如果我们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我们明天只能生活在过去。因此,如前所述,我们几十年的科研布局还不是从长远的系统技术需求上进行思考,这意味着我们未来的技术产出和选择将会越来越依赖于今天的技术路线。今天我们需要学术界跨越传统的城市排水体制和结构、跨越传统的处理工艺流程概念、跨越传统的土木工程设计方法、跨越自身所熟知的学术领域和知识范畴,以长远的、全球和区域城市化水问题而非城市水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新的水环境技术范式。

  2、关于建立地方和行业水环境治理绩效体系问题

  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法律约束。我国环保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人,但遗憾的是,本次修改后的环保法只对企业提出了明确的法律惩处约束,对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社会排污(如生活污水排放)却仍停留在较弱的法律约束上。在法律约束不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对于区域垄断性的水行业,不论资产和运行的归属性质如何,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公开的、可核实的、真正的绩效标杆体系。各国的经验证明,没有这样的标杆体系,即使传统技术体系的改进也将极其缓慢,我们仍将是一个以资本、行政而非技术为主导的行业,而这样的行业是没有全球竞争力和技术突破希望的。英国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不仅是打破垄断、引入外来资本,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绩效标杆体系,从而带动了整个行业在有序的竞争中大幅提高行业效率。只要我们的市场仍停留在无序、低价的恶性竞争中,就难以形成对技术的依赖。国家水专项城市主题中曾专门设立绩效研究课题,但研究成果甚不理想,其核心原因不仅在于课题没有探索采取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更在于数据的不可获得。但是,今天中国的排水市场已经完全国际化,大量国际企业参与城市水设施的运行与建设,我们没有理由以数据保密为借口来阻碍绩效体系的建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公开不仅有助于水行业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更将有助于建立透明、规范的市场监督体系,从而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