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情况及技术瓶颈解决策略

2016-04-11 09:01
林契于宸
关注

  守住土壤污染防治的红线,就是守住公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列入环保六大重点工作之一。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打破土壤污染防治瓶颈?日前专访了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益。

  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主要瓶颈是什么?

  ■从政策、法规、标准到资金、技术、商业模式,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远未成熟。

  Q: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张益: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当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16.1%。在工矿业废弃场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的同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更加令人担忧,总体呈现“老债新账、无机有机、耕田场地、土壤水体”等并存交错和复合污染的严峻局面。从国家层面进一步重视土壤污染防治问题,尽快启动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大规模发展还有一定难度。在起步阶段,不能简单求数量,而是要把产业基础做牢做实。要进一步做好土壤污染调查,做好修复技术储备,做好法规标准建设。

  Q:我国土壤修复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张益: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处于启动阶段,其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目前来看,从政策、法规、标准到资金、技术、商业模式,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远未成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前景看好,但任重道远。

  国务院《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这一基本原则。由于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当发生土壤污染引起事故时,污染企业可能已经不存在,产权也早已发生转移,该由谁来为这片污染场地埋单就成为一个难题。此外,大面积的农田土壤污染修复费用极高,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人,导致治理几乎无法推动。

  目前,国内污染土壤修复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地段较好的建设用地上。地方政府或开发商都愿意埋单,将一些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后作为储备土地,再进行商业开发或住宅建设。而对于没有商业价值的农村污染土壤,地方政府出资修复的积极性并不高。修复企业也会重点选择一些财政补贴多、土地开发价值高、资金缺口较小的项目来跟踪。

  引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应是今后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趋势。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让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购买专业环保公司的污染土壤修复服务,并与环境监管部门共同监督治理效果。

  此外,相关管理体制急需转变。当前,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体制功能发挥受到严重限制。土壤环境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包括环保、国土、农业、建设等,监管职责分散,缺乏部门协调联动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同时,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机制缺失,对污染者缺乏有效的惩治手段。当前我国土壤污染信息的收集与公开程度,与大气和水体环境质量的信息收集与公开程度相差甚远,信息量的严重不足与信息的不公开均不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开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缺口巨大。有权威数据统计,当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耕地,即使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植物修复法,其修复资金也将达数万亿元。国家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财政资金,远远无法满足污染土壤修复需求,资金缺口非常之大。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尚显薄弱。例如,对于广受关注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迄今为止国内还鲜有成功的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案例。目前小范围内应用的修复技术各有弊端:物理修复方法花费相对较大,化学修复方法容易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生物修复方法耗时较长。因此,在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大量开展前,组织开展适用于不同类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十分重要。

  产业发展还不成熟。整个产业市场目前基本上处于信息封闭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状态。同时,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种类较单一,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整体性,工程应用与装备严重不足,国家层面建立技术筛选体系才刚刚起步,且缺乏对研发的支持和引导。此外,工程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