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常外“毒地”事件暴露土壤污染伤痕 中国有多少人在污土之上?

2016-05-24 09:46
吃瓜天狼
关注

  “棕地”污染不得不防

  除了化工、农业导致的耕地土壤污染,在城市化进程中,“棕地”的污染矛盾也开始集中爆发。马军指出,“棕地”是国际上对那些由于之前因工业使用受到污染的土地,包括被废弃或仍在使用的场地。比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重污染企业从城区搬迁,其原厂址成为棕地。此外,废弃的加油站、垃圾处理站等场所都是“棕地”产生之源。

  让人担忧的是,大量污染企业搬出城区后,遗留的“棕地”被一些地方政府、地产商视为“摇钱树”,未经“清毒”即建成经济适用房或商品房。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全国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严重污染场地超过50万家。

  “棕地”中的有毒物质渗入地下后,可通过土壤、管道等,缓慢挥发、释放有毒物质,毒性持续可达上百年。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拉夫运河小区在堆满化学废物的大垃圾场建造,导致当地56%的婴儿有生理缺陷,孕妇流产率增加了300%。其污染物清理工作直到2004年才宣告完成,用时24年,耗资4亿多美元。

  

  拉夫运河废弃用地

  图片来源: Google Images

  马军强调,由于产业的调整,城市开发用地日益稀缺,“棕地”再开发产生的风险,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凸显。而降低风险,首先必须了解土壤风险源的分布,让公众可以获取完整的“棕地”地图,参与监督“棕地”的污染清理和安全再利用。

  防微杜渐 治不宜迟

  马军指出,土壤污染本身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而且,一旦被污染,土壤修复耗资巨大。如荷兰2000~2009年土壤污染修复成本为每年3.35亿欧元。所以,摸清土壤的“家底”,防止土壤污染将是关键。

  值得期待的是,被称为“土十条”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法》都即将出台,环保部也即将成立土壤污染防治司。马军希望政府以此为契机,从源头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同时做好对社会公众的信息公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