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工业碳排放现状及控制影响分析

2016-08-31 14:52
Hsiao Chen
关注

  到2030年左右,我国将实现碳排放峰值的中长期目标。而要想实现达峰目标,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工业领域的碳排放水平,尽快实施碳排放峰值管理,即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规律,结合能源结构调整、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主动控制碳排放,对行业和区域工业碳排放的峰值进行管理,以保障工业经济增长和低碳发展的平衡性。

  一、工业领域碳排放现状

  (一)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能源消费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在70%以上。从“十五”时期开始,工业和全国能源消费保持同步快速增长,2000-2014年,全国能源消费从14.7亿吨标煤增长到42.6亿吨,工业能源消费从10.3亿吨标煤增长到29.6亿吨,两者都增长了1.9倍,年均增速达7.8%。

  (二)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接近70%,工业煤炭消耗占全国能耗的50%左右

  近年来,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使得煤炭占比出现下降。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4%,石油和天然气约占23.6%,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12%,高碳特征明显。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基本特征短期内难以改变。据统计,2012年,除电力行业外,我国工业煤炭消耗占全国的46%,其中焦化约占29%,煤化工占20%,工业锅炉占30%,工业炉窑占16%。

  (三)钢铁、建材等六大行业能耗占工业能耗的70%以上

  2000-2014年,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其能源消费占工业的比重由66.8%增长到72.4%,从2003年起始终在70%以上。其中,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增长最快,从2000年的2亿吨标煤增长到2014年6.9亿吨,增长了2.4倍,能源消费约占工业的23.5%。

  (四)工业化石能源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70%,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85%以上

  工业领域碳排放包括化石能源碳排放和工业过程碳排放两部分。2000-2014年,工业化石能源碳排放从23.7亿吨上升到64.7亿吨,增长了173%。全国化石能源碳排放量从33.8亿吨上升到93.1亿吨,增长了175%。2014年,工业化石能源碳排放在全国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达69.4%,在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达到86%,工业过程碳排放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14%左右,约10亿吨,工业碳排放总量约75亿吨。总体看,在2012年之前,工业碳排放增速一直快于全国碳排放增速;从2012年起,随着工业经济增速减缓、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等影响,工业碳排放增速放缓,低于全国增速。

  二、工业领域控制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发展阶段影响工业领域控制碳排放的效率

  发展阶段包括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在不同阶段,因经济增速、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控制工业碳排放的难度也不尽相同。从发达国家的规律看,在工业化初期,轻工业先发展,工业碳排放缓慢增长;进入中期,为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的需要,重化工业开始加速,碳排放也加速增长;进入后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始发展,碳排放逐渐下降,峰值出现。若按照这一规律,过早或过晚控制碳排放,都不利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只有接近或进入工业化后期,碳排放峰值可能出现时,因势利导,适时地开展工业碳排放峰值管理,才能真正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化工业占比快速提升,工业碳排放快速增加,峰值不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十二五”后期,我国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占比开始超过工业,人均 GDP水平达到8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后期,突出特点是:消费结构升级,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产品的需求减缓,高端工业品、服务和绿色环境的需求增强,工业供给侧面临结构性改革。因此,碳排放峰值将要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势利导、实施碳排放峰值管理的契机出现。

  (二)能源结构影响工业领域控制碳排放的时间

  煤炭是我国工业的主要燃料和原料,其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直接决定了工业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多少:占比大,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就高;占比小,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就低。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接近 70%,成为我国工业碳排放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虽然天然气和新能源快速发展使得煤炭占比开始下降,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工业碳排放水平由高向低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