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技术创新”成环保企业发展命脉

2018-05-10 14:50
节能环保
关注

传统企业纷纷实施“生态+”战略

近年来,我国环保行业维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6年整个行业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元。其中,环保企业的数量已超过5万家,但是,令人尴尬的是,环保产业中至今仍未诞生千亿元级别的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成为了环保企业家的共同心声。如何做大企业,成为未来环保产业中的佼佼者,备受参会者的关注。跨界合作成了环保企业进行业务延伸和拓展的新手段。

“今年中国环境技术大会的分论坛涉及新能源领域,也涉及电池回收,这也是未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污染的治理,不再局限于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局部的治理,也涉及生态流域的治理。另外,生态治理涉及的是山水林田湖草,也不是单一专业公司可以提供解决方案,未来需要更多产业的融合,这也是我们开启环保一个新的时代。”在高峰对话中,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新建认为,绿水青山是大家的共同责任,环保人也应携手努力。

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告诉记者,去年首创股份与万科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城市土壤修复,以及水环境治理、双方地产上面的小水体治理。未来还将加大跨界合作的力度,实施“首创·生态+”发展战略。

实际上,除了企业自身的加快发展布局外,跨界合作的方式已经在环保产业内悄然兴起,比如,近年来在生态环境PPP项目上,很多环保企业采取与一些工程类企业进行联合投标,并联合成立新公司进行项目开发。

据了解,去年,万科集团建设研究中心与首创旗下的首创股份共同出资设立了一个平台公司,开展城市土壤修复、城市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业务。此项目将万科城市建设业务与首创的水环境治理业务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水地联动,探索构建水土共同修复治理的新商业模式。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目前,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在生态环境部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几十家海外基地,筛选了水、气、土国内外好的技术进行免费的推荐,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环博会上,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任陈亮表示,作为环保人应该立足于现状,加大研发的投入,加大研发的力度,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消化吸收再升级,真正产生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技术。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表示,我国环保人更要具备全球视野,把优秀的环境技术和解决方案带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走出去解决世界的环境问题。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室主任刘婷解读《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意义》,她提到,“一带一路”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合作的要求,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合作理由之一。“一带一路”建设给环保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政策红利,而且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市场,也提供了资金的保证,可以说环保产业走出去已经进入绿色“一带一路”的高速度。

她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具有较高性价比,具备效果好、技术适应性强等优势。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凭借以东盟国家相邻的独特优势,瞄准东南亚地区,已形成环保产业园或企业集群,搭建技术转移交流平台,相关企业的烟气除尘设备销往东南亚、南亚、中亚、拉美等多个地区。商业模式涵盖了设备输出、工程建设、投资运营和境外并购,投资项目包括能源类、固废、水处理、海水淡化等大气污染治理等。

“走出去要考虑几个问题,中国的标准体系如何能够引领国际市场、企业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如何有机结合起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及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宾表示,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已经到了,企业要有这个意识,如何通过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企业主动的开拓、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走出国门、共同走向全球,迎接另一个风口,获得另一次发展机遇。

来源:人民政协网 高志民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