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光化学烟雾污染“霾”世前传

2013-02-22 09:21
一分日元
关注

  39年前,中国在兰州首次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这开启了我国大气污染的研究。我们把时针拨回到当时,是为了观察北京这次雾霾将走向何处。

  2013年春节刚过,笼罩京城的雾霾风波再起波澜,一项中科院的研究成果让全民再度闻“霾”色变。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课题组的最新结果。课题组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本次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是爆发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

  媒体报道时,几乎都链接了当年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前者有上万人因此丧生,后者至少800人殒命。而光化学烟雾共同的后果,会刺激眼睛、鼻粘膜等,造成各种器官病变,甚至导致死亡。

  这则消息经媒体大量报道后迅速升温,部分公众简单将北京雾霾等同于光化学烟雾,一时间哗然。

  数位大气环境研究专家都认为,测量出大量含氮有机物,并不能以此断定是“光化学烟雾污染”。含氮有机颗粒物种类成千上万,是否有害,哪些有害,必须做进一步的颗粒分析。

  就像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一样,“光化学烟雾”这个专业术语已不胫而走,这种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的污染,可随气流飘移数百公里,对人体、植物的危害严重。

  勿论这次北京雾霾的争论,这种污染在中国已非陌生。据专家介绍,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济南、兰州等地都曾发生过光化学烟雾污染,而39年前兰州西固地区的空气污染,是发生在中国的第一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我国的大气污染研究正是肇始于此。

  从讳疾忌医到逐步重视

  “雾茫茫,眼难睁,人不伤心泪长流”,1974年,一场因空气污染致小学生上学时刺眼流泪的事件,成为了中国空气污染研究的分水岭。

  当年夏天,兰州西固地区居民感到眼睛受刺激,出现流泪并观察到植物受害等现象。“不是一般的二氧化硫污染,有点像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直到今天,年逾八十的唐孝炎教授仍记得当年学生吴仁铭的提示。唐孝严是我国大气环境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

  这句话的背后是被迷雾笼罩多时的兰州西固地区以及因此受困的人们:XXL型的自制纱布口罩从眼皮底下一直罩到下巴,口罩的鼻孔位置上一圈全是漆黑,十几天甚至整个冬天都被雾霾笼罩,空气里弥漫着不知名的怪味。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广庭是兰州人,他觉得当年的兰州比现在的北京严重得多,就像“茶缸子上面捂着一只大手,透不过气来”。

  也正是吴仁铭的疑虑,把中国人从不愿面对有空气污染的事实拉进了往后近四十年的治理正轨上来。随即,唐孝炎的团队前往兰州,与甘肃省环保所专家进行了专项研究。

  这显然是艰苦的一役:国内光化学烟雾研究一片空白,引入的国外资料寥寥无几,认定污染的性质十分艰难。

  事实上,光化学烟雾的理论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根·斯密特博士在1951年提出的,他认为洛杉矶烟雾主要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在强太阳光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二次污染。通常把二次污染物臭氧和过氧酰基硝酸酯(PAN)作为这种污染的特征指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依然印象深刻,他指出,兰州西固光化学烟雾污染是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课题研究,历时数年,先后参与研究的专家都是各机构的“科研主力”。

  最先发力的是北京大学和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1974年,唐孝炎带领其团队进行初步认定工作。据资料记载,当时兰州空气中臭氧的时均浓度严重超标,远高于日本某些光化学污染重灾区。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