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深入剖析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策略

2014-03-28 00:07
棒棒书香
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和大量消耗,能源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供求形势也日益严峻,201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2.84亿t,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58%,天然气进口量425亿m3,占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30%。另外,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和城市大气雾霾现象突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甚至退化。因此,如何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短缺以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

  生物质能源作为唯一可以转化为气、液、固三相燃烧的含碳可再生能源,在替代石油资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其规模化应用对于缓解化石燃料紧缺、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有重要意义。另外,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尤其适合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也有突出的作用。

  1、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生物质能源作为解决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之一,开发力度逐步加大,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面临的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更加突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以及缓解能源紧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1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是推进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一方面可增加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供应,逐步改变农村长期低效的用能方式,并且有效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对加快农工一体化化进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符合我国“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可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1.2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是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水资源被消耗或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大量的养殖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农作物秸秆的焚烧和丢弃、轻工企业污水的低效处理,已给土壤、水体和空气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增加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空气粉尘的贡献率。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可有效替代传统能源利用,是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之一,是实现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1.3发展生物质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途径

  2012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6.2亿t标准煤,其中原煤占67.1%、原油18.4%、天然气5%,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比例较低,仅约8%。201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2.84亿t,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58%,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巨大。随着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成熟,经济成本的下降,生物质能源的替代比例将会越来越高,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增强能源安全保障,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4我国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

  我国现阶段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原料主要是传统生物质资源。据估算,2012年我国废弃物理论资源量折合约15.4亿t标准煤,其中农作物秸秆资源7.4亿t,折合3.17亿t标准煤;农产品加工废弃物1.42亿t,折合标准煤0.71亿t;禽畜粪便7.8亿t,折合标准煤5.3亿t;林木生物质资源10..1亿t,折合标准煤5.77亿t;生活垃圾3.12亿t,折合0.45亿t标准煤;湿污泥3954万t(含水率80%),折合395万t标准煤,如图1a所示。但由于收集损失以及其他利用方式的竞争,可收集并能源化利用的仅折合约7.15亿t标准煤,其中秸秆3.08亿t,加工废弃物1.28亿t,禽畜粪便5亿t,林木生物质3.14亿t,生活垃圾1.54亿t,如图1b所示。若全部进行能源化利用,最多可替代燃煤6.9亿t,相当于我国能源消费量的20%左右。但目前我国传统生物质资源的实际利用量在1亿t标准煤左右,约占可利用总量的15%,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国现有的生物质资源为我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粮食产量还有待提高,因而在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产生了“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本政策,生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废弃物资源。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