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分散式生活污水污染源治理技术

2014-05-22 00:01
空白小盒子
关注

  2. 2. 3  产生的污泥未妥善处理

  正是由于这部分污水污染源的分散性,因此对于装置产生的污泥在设计上大都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加上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不善,一方面没能定期清理而影响装置的处理效果,另一方面对于清理出来的污泥也没能很好的集中处理,往往也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2. 2. 4  处理装置运营管理不善

  污水处理工作对建设单位而言,一般属附属性工作,由于环保意识的淡薄,业主大多雇佣非专业人员管理,因此往往由于操作人员没能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或操作不当,造成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性能不稳定、设备故障多,导致处理效果差。

  2. 2. 5  成套装置设备质量较差

  由于利益的驱动,许多成套处理装置的设计参数和设备选材都没能达到设计要求,再加上设计、管理上的一些原因,许多处理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都达不到设计寿命,要么不停地更换部件,要么经常停机,从而影响整个处理装置的运转。

  2. 2. 6  基建投资成本偏高

  目前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基建投资成本约为1600~2000 元/ m3污水,有的甚至超过2000 元/ m3污水,接近和超过集中式二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成本(约2000 元/ m3污水左右) ,其造价相对偏高。这一问题业已成为推进分散式生活污染源治理上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如何优化组合工艺、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增强处理效果,又成了做好分散式生活污水污染源治理的一个新课题。

  3  治理方案的确定

  3. 1  治理方案确定的原则

  就某一分散式生活污水污染源而言,如何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确定好其治理方案,使各方面达到最优,显然是排放标准的符合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是三个不可缺少的原则。

  3. 1. 1  标准符合性原则

  就目前我国的技术、经济水平而言,将污染源治理后达标排放是其主要目的。因此在确定一项污水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时,应将受纳水体的排放标准作为其首要条件,尤其是湖滨直排区的污染源,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湖泊的水域功能,考虑脱氮除磷措施,并严格按排放标准确定各项设计参数,确保治理设施投入运营后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尤其是氮、磷的排放一定要达到水域功能要求。

  3. 1. 2  技术可行性原则

  在实际的治理工作中,一般是基于受纳水体的功能与其相应的排放标准来选择相应的治理技术,譬如对于湖滨直排区污染源的治理就必须选择具有脱氮除磷的治理技术,尤其是Ⅲ类水体或比Ⅲ类水体要求更为严格的水体,否则,即使COD、BOD5等指标治理达标了,而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水体功能要求。治理技术的可行性是污染源是否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治理、使受纳水体环境质量切实得到有效保护的关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