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常外“毒地”事件三大追问:我国场地污染形势如何?

2016-05-11 09:36
野明月
关注

  污染地块是否都需修复?

  “治土”不能依靠巨大资金投入,科学的方法是“分类管理”

  土壤污染治理是与水、气治理并列的环保“三大战役”,与“大气十条”“水十条”类似的治理纲领性文件“土十条”呼之欲出。业内一度传言“十三五”期间相关投资将高达两万亿元的规模,土壤修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高胜达坦言,受“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法规预期影响,近几年土壤修复行业比较热。2015年,咨询项目接近1000个,金额约5亿元,包括调查、风险评估、方案设计等;工程项目130个,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从业单位和从业者数量加速增长,2015年年底分别达到930家和8000人。一些其他领域的“巨头”也跨界进入土壤修复市场,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进入这个行业。土壤修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然而,陈吉宁部长的一席话,似乎给这个火热的行业泼了些冷水。他说,“土十条”治理土壤污染,是个“大治理”过程,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我们强调的是风险管控,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强调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是基于土壤污染特点、治理规律所做的判断。“不依靠巨大资金投入,而代之以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发展,看似是土壤修复行业的利空,其实是用更科学的方法管控和治理土壤污染,避免在底数不清、标准和技术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盲目大量投资,长远来看是行业的利好。”高胜达这样理解。

  风险控制的前提是对污染场地进行科学的健康风险评估。尧一骏表示,不同于国外,国内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的对象往往为修复后场地上居住的居民,对于未来的影响,只能结合当前土壤监测数据借助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如何将风险评估做得科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科技攻关。

  对污染场地,很多人希望赶紧将其修复好,其实更科学的方法是“分类管理”。“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经济能力,最好少翻开那些已经严重污染的场地。不能修复赚了钱,还二次污染了环境!”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呼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