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海绵城市工程与LID技术应用解析

2016-06-03 10:48
默菲
关注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排水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应当地气候。在气候湿润的地带,城市雨洪系统通常由无数河道、池塘和湿地构成,扬州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大的降雨也能够被相互连通的系统如同海绵一般吸收。扬州当地的水系与主要的河流和湖泊都相互连通。另一处古代海绵城市设计的范例是菏泽。菏泽最初拥有72处池塘,占城市面积的30%。这些池塘在抵御洪水、调控气候和蓄水层补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截至2000年,菏泽市的水体已经减少了近一半,仅占城区面积的16.2%。水面面积的下降造成了严重的内涝和更高的洪水风险。同时,由于雨水不能得到蓄存,地下水补给的潜力随之丧失。现如今,菏泽大片的原始栖息地、休闲资源和区域特征已渐渐消失。

  在中国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降雨通常较为集中,雨季过后往往是较长时间的干旱。针对这种气候特点,解决下渗和蓄水层补给问题就成为了许多古代城市的首要目标。一个出色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典型范例就是北京北海公园的团城(建于金朝,公元1115-1234年)。这一透水设施—在当代被认为是一种L ID设计的关键特质—在12世纪就已出现。首先,地面铺设的倒梯形青砖具有非常强的透水性,这些砖的底部可形成更多空间使雨水能够轻易地流向下层。此外,在一些地方还设置了雨水收集口,以便将多余的水从地面排走。这些收集口与地下暗渠相连,具有双重功用:当地下水位较低时,雨水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给;当地下水位升高时,系统可以起到排水作用,形成综合的(LID)排水系统。据估算,暗渠的平均深度为1.46m,最大土壤含水量为4 037m3,高于年均降水量(3 427m3)。编著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中记载了一段关于排水系统总体布设的文字。书中提到,城市建设应当从规划伊始就进行排水设计,而这一建议在当今往往不被遵循。这不仅关系到城市需要多少条开放沟渠以及这些沟渠的布局形式,还关系到这些沟渠之间相互连接以及与自然河流的连接方式。以自身地理条件为基础规划而成的临淄城正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图7展现了其排水理念,城区中多数的水库都与河道和沟渠相连,并最终汇入西河与淄河。

  19世纪英国工程师威廉姆·林德利等在欧洲、美洲以及澳大利亚的许多城市设计并引入了合流式和独立性的排水系统,但他们仅仅短暂地缓解了19世纪末期灾难性的霍乱和伤寒疫病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我们花费了整整100年的时间才回归到古老却智慧的LID和海绵城市设计原则中去。

  3、 一些更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人们可能会认为,古老的LID和海绵城市理念不适用于当今高密度的、遍布钢筋水泥的城市区域。这就大错特错了!诀窍就是把LI D和海绵城市与当今的各种技术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像拼图一样结合起来。诚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规划未能用一种智慧的方式与现有的LID技术整合起来。不幸的是,并不存在什么普适性的原则指导我们如何去做。这就取决于城市规划师如何凭借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最佳解决方案。我们所需的所有技术在1980年代中期就已存在,并不断得以发展。数不清的出版著作、指导手册和书籍唾手可得,单单本文作者的早期著作就有很多。如果中国的城市规划者们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快速发展之初就遵从很多当时就已存在的建议,那么今天中国将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会出现排水或者供水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