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化工厂搬迁后污染地土壤修复未到位 全国还有多少个“常外”?

2016-07-29 00:30
seele_jin
关注

  追问:全国还有多少个“常外”?

  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下称“常外事件”),一经曝光便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在后续媒体的报道中,常州市政府已对污染地块的用途做出更改,将对其进行绿化和生态修复,在未来作为生态公园的公共服务用地。

  然而,“常外事件”并非个例,被化工厂污染过的土地在修复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生。

  按照常理,化工厂搬迁后留下的受污染地块需要经过环保部门的评估,并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必要的修复才能进行开发。但由于相关法律规范仍在完善,很多地块没有经过适当的修复就直接流入市场,在民众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变成生活用地。

  从以往媒体报道过的案例中,可窥探出当下“毒地”开发的不规范。

  2007年,南京化纤厂被定为南京十大污染企业而搬离城区,之后其原址被用于兴建住宅。但令人胆寒的是,开发商在进行开发之前对这块土地没有采取任何治理污染的措施,瞬间该地块完成了从重污染厂房到人文住宅的转变。

  

(建在“毒地”上的长江明珠小区)

  另外,武汉的长江明珠小区也是建在化工厂原址上。该小区2008年开工,但环评却是2009年才提交,等武汉市环保局做出“项目选址满足不了环保要求”的批复时,小区已基本建成。为通过环评,该公司对小区土壤进行了修复:把原场地的土壤平整后,铺上了一层工程用的塑料膜。但专家表示,采用这种修复方式,一旦塑料膜被侵蚀、破坏,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有可能迁移到地面,对该小区居民的健康仍有威胁。

  2011年,北京市正式实施《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它规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所涵盖的污染物指标就高达89项。

  但像北京这样细化土壤污染物的城市,目前仍是凤毛麟角。常州市新北区环保局副局长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化工企业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太多,很多的确都不在国家标准检测范围之内。”

  

(常州外国语学校)

  种种乱象的背后,其实是多个部门责任的共同失守。从某个角度来看,对我国目前受污染土地的治理现状的求证,其意义已不再局限于常外事件本身,它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正如新华社在《六问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中提到的,常外“毒地”并非个案,但能引起媒体关注的事件始终是少数,全国还有多少个“常外”?“毒地”能否禁绝?

  其实2006年到2010年,我国曾进行过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大规模调查,然而环保部以“属于国家机密”为由而拒绝公开详细数据。

  “毒地”的产生和化工厂的运行不无关系,而化工厂的搬迁、原址的再次开发是人们“与毒为邻”的直接原因。从源头入手,探寻我国化工厂的搬迁整体情况,同样希望回答这一问题。

  但是,在我们找到的化工厂搬迁后被用于商业性和住宅性开发的184个土地项目中,绝大部分无法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修复方面的环评报告。它们有没有按照程序规定取得合格的环评,又是否根据标准对土地进行治理,我们不得而知。

  在化工厂大规模搬迁之后的若干年内,是否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毒地事件”?或许,这才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