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超高排放标准下污水处理厂设计案例解析

2017-07-12 14:28
水墨黯月
关注

3、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设计

3.1工艺流程

在设计中,对进出水水质特点进行了充分比较论证,明确了如下设计原则:

(1)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必须采用具有深度除碳、脱氮、除磷功能的生物处理工艺,力争在二级处理段全部解决氮(TN、NH3-N)的问题,绝大部分解决碳(COD、BOD5)的去除,兼顾解决部分磷(TP)的去除。

(2)必须设置深度处理工艺,着重解决经前序工艺处理后水中残余的污染物,如:TP、SS、COD,同时还应有脱色、消毒功能。

(3)在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兼顾工艺运行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操作管理的方便性,并尽可能节约投资和运行成本。

经过对各种工艺的充分比选,最终确定了如图1所示的工艺流程。

3.2主要构筑物设计

3.2.1粗格栅及进水泵站

对一期工程粗格栅及进水泵站进行改造,更换2台格栅机,增设3台潜水离心泵(2用1备,2台变频)。格栅宽度800 mm,栅条间隙20 mm;潜水泵单泵流量1 083 m3/h,扬程14.5 m。

3.2.2细格栅间及曝气沉砂池

一期工程预处理阶段未设置沉砂池,污水经进水泵提升后进入栅隙宽度为1 mm的转鼓式细格栅,然后直接进入后续处理流程。经多年运行,转鼓细格栅栅条损坏严重,影响了其截留效果。二期工程细格栅间及曝气沉砂池将对一期工程污水一并进行处理,处理后出水分两路,分别进入两期工程后续处理流程。细格栅间与曝气沉砂池连建,为地上式构筑物。平面尺寸41.4 m×10.6 m。

(1)细格栅间。设4条渠道,选用转鼓式格栅除污机,格栅后配套无轴螺旋输送压榨机1台。根据格栅前后水位差或定时控制细格栅和输送压实机联动运行。栅渠宽度1.5 m,栅条间隙3 mm,安装角度35°。

(2)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分2池。水力停留时间6 min,水平流速0.1 m/s,单位供气量0.1~0.2 Nm3/m3。池上设桁车式吸砂机2台,单台跨度3.6 m,吸砂泵2台,单泵流量20 m3/h,扬程10 m,砂水分离器2台,罗茨鼓风机3台(2用1备),风量5.5m3/min,压力3.9 m。

3.2.3改良型五段Dardenpho生物池及污泥泵站

将生物池与回流及剩余污泥泵站合建,平面尺寸约80 m×75.3 m,有效水深6 m。

生物池分2组,每组按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后缺氧区/好氧区的顺序布置各池体。混合液由第一好氧区回流,在厌氧区和缺氧区均设置了混合液内回流点,在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后缺氧区均设置了进水点,方便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灵活调整进水点和内回流点,污泥由二沉池经回流污泥泵提升回流至预缺氧区,剩余污泥由剩余污泥泵排放至污泥处理系统,外加碳源投加至后缺氧区。非曝气区设水下搅拌器,曝气区设穿孔曝气管。

3.2.4二沉池及配水井

采用辐流式周进周出二沉池2座,单池直径36 m,每池设中心驱动单管吸泥机1台。最大表面负荷1.06 m3/(m2·h)。

3.2.5二次提升泵站

为满足深度处理及尾水排放的水力要求,在二沉池后设置二次提升泵站1座。为节省用地,将二次提升泵站与深度处理的混合、絮凝池、高密度沉淀池合建。泵站内设潜水离心泵4台(3用1备,全部变频),单泵流量Q=722 m3/h,扬程6 m。

3.2.6混合、絮凝、高密度沉淀池

高密度沉淀池分为2池,每池前端均设置机械混合池1座、机械絮凝池3座, 机械混合池混合时间60 s,机械絮凝池总絮凝时间15.1 min,高密度沉淀池斜管区上升流速7.93 m/h。

底泥排放和回流泵房与高密度沉淀池合建,内设污泥螺杆泵6台(4用2备),单泵流量20~80 m3/h,扬程20 m。

3.2.7压力式超滤膜净水间

净水间内设置压力式超滤膜组件10组,膜孔径0.03 μm;在膜组件前设置自清洗过滤器3套,过滤精度200 μm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精细过滤;反冲洗废水排入厂区污水系统;超滤膜出水先进入储水池再进入后续流程,储水池为厂区回用水和膜池反冲洗水提供水源。

3.2.8臭氧接触池及出水计量槽

臭氧接触池与巴氏计量槽合建,臭氧接触池为加盖封闭池体,有效水深6 m,接触时间30 min,臭氧投加浓度为16 mg/L。

3.2.9鼓风机房

鼓风机房与变配电站合建,内设多级离心鼓风机3台(2用1备),均变频调速,总供气量13 500 Nm3/h,风压6.7 m。

3.2.10综合加药间

综合加药间设在超滤膜净水间内,设置两种药剂的投加系统:PAC投加系统和碳源投加系统。

(1)PAC投加系统。化学除磷及深度处理絮凝剂采用液体PAC,商品浓度为10%,投加浓度为5%,投加量为55 mg/L(液态商品计),投加泵采用气动隔膜计量泵,投药点设置在机械混合池。

(2)碳源投加系统。采用乙酸钠作为补充碳源,固态商品乙酸钠的纯度为60%,投加浓度为10%,投加量为245 mg/L(固态商品计)。投加泵采用气动隔膜计量泵,投加点在生物池的后缺氧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