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脱硫脱硝企业扶摇直上 东方电气为何沉没

2013-08-15 08:47
野明月
关注

  在旧框架体系的枝蔓下,是很难长出新世界的硕果的;新业务的培育,似乎还是相对独立些好——这不仅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建立,还便于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形象,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赢取市场。

  那么,东方电气为何没有将环保业务拆分出来,重点培育呢?或许有如下两个原因,可供探讨:

  其一,对“市场空间”的认识。

  想当年,东方电气之所以对核电、风电进行大手笔的投入,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预计这两个领域的市场空间大、增速快;那么,推测而言,之所以未对环保业务进行太多投入,大概是觉得其市场空间不足够诱人。

  这就涉及到“如何定义市场”的问题。如果仅定位于“脱硝业务”,那市场空间的确与风电核电不可同日而语;但若由脱硝到脱硫再到“工业烟气综合治理”呢?再以火电行业为基础推广至非电行业呢?甚至,再进一步,将视角延伸至“大环保”领域呢?

  那市场空间可就成倍甚至数十倍的放大了!正如记者近期采访的一位企业家所言:将来环保领域出现数家世界500强企业,也是很有可能的!

  (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广为人知,但这一战略提出的早期反而阻碍了GE的发展——因为GE拥有众多的高智商管理人员,这些人足以聪明到把市场定义得非常狭窄,以至于他们可以稳稳当当地保持住“数一数二”的位置。直到后来,GE进行了“思维定式变革”,将现行产品市场全部重新定义。以电力系统公司为例,重新定义前后,从“价值27亿美元的市场中占据63%的份额”变为“1700亿美元市场中仅拥有1%~5%的份额”!)

  其二,对市场“启动时机”的判断。

  多年来,虽然几乎没有人怀疑环保产业的市场容量,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及有效的商业模式,对其何时能够真正启动,看法不一。近年来,环境承载力几近极限(PM2.5持续爆表、水土污染等),再加上新一届政府对解决此问题的决心,使得一些企业又重新认识到了环保业务的相对重要性。在2012年年报中,东方电气称其承接的“平顶山2×1000MW机组工程EPC脱硝总包项目”荣获了“2011~2012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大型电站锅炉SCR烟气脱硝装置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等——不过,这一系列业绩似乎并未引起太多注意,为何?

  或许,这又牵涉到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

  虽然难以查到东方电气环保业务的具体数据,但从其年报“水能和环保设备”板块的相关数据推测,总量不会太大;假设只有10多亿元,那定然要被淹没在东方电气400亿元的大盘子里了!看看龙净股份等公司动辄六七十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再看看东方电气十余倍的市盈率,一目了然!抛开故意炒作等因素,市盈率的背后是预期、是眼球、是关注度和影响力,也往往意味着较易得的资金以及加速发展的动力!

  “当主业的增长预期快于新业务时,新业务可以放在整体里,‘搭便车’获得高估值;反之,当主业增长较慢,而新业务增长快时,则要独立出来,以免被主业‘拉了后腿儿’,影响了朝阳业务的发展。”一位投资界的朋友这样分析;他的话未必完美,但其后的道理却值得思考。

  要不,九龙电力(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旗下企业)为何要进行将“环保业务打包进来、非环保业务剥离出去”的“乾坤大腾挪”呢?

<上一页  1  2  3  4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