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恐怖!地下水砷污染危及近两千万国人

2013-09-25 09:44
小鱼时代
关注

  2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孟克哈日根嘎查47岁的村民吴智强带着一身“怪病”,跑遍了当地和北京的十几家医院。他手掌上长着密密麻麻、大小不等像老茧一样的肉刺。“这层‘痂子’硬硬的,一拿东西就磨得钻心疼。”吴智强表示。他身上也长了很多,黑的、白的、青的,“像花地毯”。

  让老吴染上这身怪病的罪魁祸首,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名33的砷—它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氧化物,砒霜。砷会从地层中渗析到地下水,长期饮用砷超标的地下水,容易罹患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严重者可导致肺癌、皮肤癌等癌症。

中国地下水砷污染风险地图

  在《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吴智强所在村子的位置,以及与之毗邻的差不多整个河套平原,基本被涂成红色或黄色,这意味着,吴智强生活在水砷污染高风险地区。根据文章提供的预测模型数据,和老吴一样,生活在地下水砷超标的高风险地区的中国人有1958万人之多。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流行病研究室副主任尚琪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个数字表示基本认可。论文的作者之一安妮特·约翰逊则指出了问题严重性:“在高危地区,砷的危险与高人口密度是同时存在的。”

  论文第二作者、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孙贵范表示,很多年来,除了已发现的砷中毒病区外,有关部门还不清楚哪些地方的地下水存在砷污染。“这个模型简直是太重要了。”孙贵范说,“改水技术容易实现,但首先是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砷污染。”

  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对每一口地下水井进行监测极其困难

  8月中旬,刚从云南弥渡县回到沈阳的孙贵范,没过几天便乘坐飞机到瑞士。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几乎走遍全国,进行砷危害研究。在苏黎世瑞士联邦政府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科学》杂志的“东家”美国科学促进会专门为瑞士、中国、西班牙三国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中国的地下水砷污染》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这一期《科学》杂志的封面,用的就是一张“中国水砷污染风险地图”。

  去往发布会的路上,孙贵范还对在弥渡县见到的情景历历在目。因为水源缺乏,当地老百姓不得不使用附近的温泉水,而那种水含砷浓度较高。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居民开始大规模使用管井(也称手压井)汲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通过手压井抽出来的很可能是受砷污染的地下水。”孙贵范介绍说,“由于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砷很容易从地下岩层中溶到水里。”世界卫生组织目前给出的地下水砷含量的推荐值是每升水含砷0.01毫克,长期饮用的地下水若超过这个值,就会造成砷的危害。

  吴智强所在的村子,全村人口229人,出现砷中毒的村民占到十分之一。据村支书介绍,像吴智强等三四个人是最严重的,已经基本丧失劳动力。

  据相关研究,长期摄入砷,会引起皮肤色素沉着、手掌和足底角化过度、肝病、损害心血管和肾功能。“最严重的是癌症。”孙贵范说,“砷是国际癌症组织确认的第一类人类致癌物,这就是全球关注它的重要原因。”

  瑞士的那场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三国研究人员历时4年的研究成果。在文章提供的一份“中国水砷污染风险地图”中,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地被涂成表示较为严重的深红色和黄色。

  除此之外,一些过去被排除在外和未知的高风险地区也被标注出来,包括辽宁西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江淮地区、四川中部,以及甘肃的黑河盆地等区域。北京个别地区也存在风险。

  而早在论文发布4个月前,美国马里兰大学巴郡分校化学博士周景就发微博称,有除砷技术快10年了,就缺国家发布的数据。她还特别强调:“最欢迎这类信息!没数据,让技术也无用武之地。”

  从2001年到2005年,卫生部组织全国地方病研究单位对国内44.5万口水井进行了砷污染监测,但这还不到总量的八分之一,若要全部完成估计还需20年的时间。正如《科学》杂志副主编尼克·温金顿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的,“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对每一口地下水井进行监测是极其困难的”。

  2009年,中、瑞、西三国的科学家开始合作,试图以一种新的模型来预测中国地下水砷浓度的高低分布。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