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2016年我国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6-05-11 00:20
天堂的苦涩
关注

  此外,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规划指出近期目标任务,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实现预防保护;远期目标,到2030 年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全面预防保护。规划的出台表明了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水土保持的投资力度。

  (5)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 1992 年开始评选“国家园林城市”。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相关要求,“国家园林城市”的申报城市在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等方面必须符合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标准。截至2013 年,全国已有 37 个城市、37 个县和 14 个镇分别被评定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园林城镇。

  2004 年 12 月,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生态园林城市”的申报城市必须是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除城市绿化要求之外,还在环保节能等生态环境领域有很多控制性指标。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意识的逐步加强, 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队伍中去,将有助于提升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投资增速。

  (6)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将促进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持续增长

  截至 2014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 54.8%,与发达国家平均 75%的城市化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管理者来说,不断发展提升城市园林的绿化水平,是维持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14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从 2000 年的 4.59 亿上升至 2014 年的 7.49 亿;到实现“全面小康”的 2020 年,城镇居民将增长到 8 亿至 8.5 亿人,在此期间约有近1 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同时原有城市人口同样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根据住建部要求,2020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 40 平方米, 以 2020 年中国 8 亿城镇居民的保守数字计算,将增加住房面积 40 亿平方米。住房需求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也将提升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市场空间。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促进生态植被修复,为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提供的新的机会。

  (7)通过 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将缓解政府对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持续投入的资金瓶颈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相当比例的业务来自政府部门或者其所属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 2014 年 9 月 21 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 号】提出,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等;同时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的推广使用将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减轻政府的债务压力和资金瓶颈,有利于政府主导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PPP 模式与 BT 模式不同,长期投资回收稳定,可实现合作双赢。PPP 模式是一种私人资本与政府资本合作模式,与传统BT模式不同,一般以股权资本设立项目公司来运作项目,这样既可以吸引长期资本入股,同时项目收益一般比较稳定,可进行项目融资,从而使公司隔离项目风险。同时,PPP模式还利用多重多方协议形式规范各方风险分配,确保合作资本方的地位平等与利益诉求。比如吸引长期资本要签订股权投资协议,吸引银行贷款要签订借款协议,成立项目公司要签订 PPP 合同,这些合同协议都对各股权与债权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避免某方违约对其他方造成不利影响。相对于原有BT模式,政府从原有债务方转变为权益方,行政资源会更加向项目倾斜,以保证项目稳定的现金流。

  2、影响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

  (1)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监管滞后

  自1992年建设部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和2001年国务院召开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标准化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存在标准化程度很低、 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 系统性不完善、 标准体系总体发展不平衡、标龄过长、技术含量低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园林绿化标准体系未能涵盖风景园林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专业领域,难以真正反映行业的结构和特点,尤其在资源和生态区域等方面的关注不够。

  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尚未建立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管理部门的监督、考核机制, 没有把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监督和考核,造成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管理工作后劲不足。

  (2)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面临较大的专业人才缺口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特别是生态修复工程分布于全国各地,其地理环境、植物习性差异巨大,要求从业人员深入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植物习性,同时涉及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土壤修复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术,且要求专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施工技术,提高施工工艺。缺乏拥有丰富经验的施工技术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