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观察】从常外“毒地”事件看苏南经济环境污染“原罪”

2016-06-21 00:35
退思
关注

  近年来,江苏省在寻求产业升级方面投入了大量努力,然而之前化工生产中环境监测缺位导致地块污染严重、土地环境评估却形同虚设、土地修复手段不专业不合理,种种因素累积起来,不知江苏还有多少像常隆地块一样的“毒地”等待着被开发商的挖掘机曝光于人前。

  自九十年代后,随着产权改革,政府不再直接掌握企业控制权。但是,政府仍通过土地出让、税收等方式与企业收益直接或间接挂钩,而长期的唯GDP论政绩思路使得政府在环境监管上一直缺乏一个强硬的立场,对破坏环境行为监控不力、处罚不严,更有甚者为纳税大户污染行为打掩护,环评形同虚设,客观上纵容了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在本次常外事件中,自2016年一月起就有媒体陆续报道,常外新校址毗邻常隆化工旧地,引发学生身体不适和家长校方数次冲突,然而常州当地媒体、环保局数次公开否认该地为化工厂旧址,否认该地块空气有异味、有超标危害成分,未尝不能认为是政府主观或被动为涉事企业隐瞒事实、提供掩护的一种表现。

  讲了这么多苏南地区的污染“原罪”,我们也不难理解常隆地块污染的根源了。然而,为何政府规划部门要在污染修复未完成地块附近兴建学校呢?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与当下苏南城镇化进入郊区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深入探讨常州外国语案例的规划问题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城镇化和郊区化。

  城镇化与郊区化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对于这一概念,想必在近年来关于城市“摊大饼”、交通拥堵、雾霾等问题的讨论下,读者对此并不陌生。综合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不同看法,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既包括城市实体的变化过程(如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也包括抽象的精神变化过程(如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对城镇化水平的量度一般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来表示。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推进当中。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与深化,国家放松了限制农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向城市,大城市人口在80年代陡增了1/3,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至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城镇常住人口达7.7亿。

  城镇化的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型城市化阶段(Urbanization)。随着地区产业从农业向工业或第三产业转型,工业化使得地区非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就业机会和产值增加、设施齐全、文化生活丰富,从而吸引人口流入和产业集聚发展,反过来拉动工业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