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观察】从常外“毒地”事件看苏南经济环境污染“原罪”

2016-06-21 00:35
退思
关注

  当第一阶段集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高地租、拥堵、污染等离心因素,则进入郊区化阶段(Suburbanization)。在这一阶段,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和私人交通工具成本的下降使得不能承担城市经济成本或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口迁向郊区,同时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产业由于污染、噪音等困扰或为降低生产用地成本,也迁往郊区。

  美国郊区化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当前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郊区化过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扩张大多是如下过程:

  一,城市住房需求促使开发商转向市政设施覆盖范围内的城市郊区,地租上涨使得一部分居民迁居城郊;

  二,居民聚集在城郊,催生商业、服务设施需求,商场、医院、学校、游憩地等功能设施也逐渐在城郊聚落区完善,并可能形成城市次一级中心结构;

  三,同时政府进行产业规划时往往在总体规划下分区制定发展战略,部分区域性的行政职能部门也不再集中于市中心,而是就地管辖,区内有了一定自主权;

  四,城市产业升级和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诉求使得不适宜在人口密集、地价高昂的市中心继续发展的产业向远郊区搬迁。

  

1962-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逐渐郊区化。图片来源:网易新闻,数读

  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原来的“郊区”变成新城区,上述郊区化过程又再一次向更远的郊区进行,如此间隔反复,其结果就是读者所熟知的城市“摊大饼”过程。而本文讨论的常外事件,其本质正是在城市向外郊区化的过程中,政府将常隆地块改作其他用途并在地块周边建设学校,却没有对地块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与合理有效的污染修复,引发学生身体不适和家长与校方的冲突。常外事件,是城市郊区化挖开被忽视许久的三十年发展遗留下的环境“后遗症”,引爆环保“地雷”的一个案例。

  (作者简介:王静如,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乡区域规划专业,硕士就读于德国波恩大学资源经济学专业)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