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环保并购易被忽略的八大风险起底 威立雅并购失败案例详解

2016-07-11 14:25
蓝林笑生
关注

  威立雅收购USFilter之后,并没有在财务上交出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其2000年合并报表后,净收益仅有6亿欧元,到2001年,更糟糕地跌倒了负增长,为-22.52亿欧,此时的负债更是高达142亿欧。

  在如此糟糕地情况下,USFilter的作用必定是“举足轻重”。在合并后的第一年2000年,USFilter的年收入为42.3亿欧元,仅占威立雅的16%,可当时并购时可是号称两家体量相当的巨头强强联手。

  威立雅2000年的现金流为-3亿欧元,虽然年报中没有透露USFilter的现金流、净收益、EBITDA等情况,但从总公司的情况推算,USFilter也绝对是负增长,而这样的结果也绝对是重重打了威立雅管理团队一记耳光。

  一般而言,收并购估值以客观估值为主,主要以现金流贴现、辅以倍数估值方法。前者是买方投行依据公司业务板块与重大商业合同条款进行构架。现金流贴现模型中最重要的是相关假设,如宏观通胀,标的未来业务发展,标的所在市场发展。这些指标通常会聘用相关的市场顾问和技术顾问。倍数估值主要指以EBITDA等常见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作为倍数,依据公司实际情况推测估值范围。

  从上文的数据看出,无论以哪种方式估值,84亿美元的收购价绝对高出市场行情。威立雅后期也承认,在90年代末,由于当时证券市场的非理性过热,导致估值过高。但我相信,原因肯定不会如此简单,在现金流贴现模型中至关重要的假设条件,如标的业务发展、市场发展等,定是评估团队在此处做了错误的预判。上段提到的市场顾问和技术顾问也是估值的关键。

  这个案子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是Richard J. Heckmann。曾经外媒用这样的口吻报道他:他一如既往地、勇敢地购买、无情地出售,就这样把苦苦挣扎于行业边缘的公司卖出亿万高价。当时他是USFilter的CEO兼最大股东。经他手的并购就达260起,10亿美元以上的就有两起。

  收购走向被这样一个厉害人物把控也没什么好吃惊的,所以收购过程中收购方对财务团队及其他顾问方的把控和结论审核,以及完善、全面的尽调极其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