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厌氧装备技术发展的“前世今生”

2016-06-28 01:36
龙凰
关注

  从厌氧技术诞生以来至今已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期间共发生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此时科学家们开发了厌氧塘、普通厌氧消化池、厌氧接触工艺反应器即第一代厌氧反应器,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尝试应用厌氧生物技术。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厌氧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科学家们开发了以UASB反应器(荷兰)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使得厌氧生物技术真正开始快速发展。而后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第三代更高效的厌氧反应器得以研发和应用。

  第一代厌氧反应器的开发

  上述的反应器均为第一代厌氧反应器。这些反应器的特点是厌氧微生物生长极其缓慢,世代时间长,反应器内无法分离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所以第一代反应器必须保持足够长的停留时间,一般消化工艺在中温环境下的停留时间至少为20-30天。

  此时的低负荷需要较长停留时间的厌氧系统使业界许多人认为厌氧系统运行结果不理想,本质上还是不如好氧系统。

  代表反应器

  1、厌氧消化池(1896年发明,1910至1950年代升级)

  (1)工艺流程

  

图1 厌氧消化池构造图

  如图1所示,废水或污泥定期或连续进入消化池中,消化后的污泥和上清液分别从消化池底部和上部排出,所产生的沼气从顶部排出。普通厌氧消化池的池体高度一般为池径的1/2,池底呈圆锥形,以利排泥;池顶盖为半球形,以利收集沼气。为了使进泥或进水与厌氧污泥充分接触并使所产沼气及时逸出通常还设有搅拌装置,进行中温或高温消化时,还需要对消化液或进水进泥进行加热。

  (2)特点

  普通消化池的体积较大,负荷较低,一般中温为2~3kgCOD/(m3·d),高温为5~6kgCOD/(m3·d),其根本原因在于固体停留时间等于水力停留时间。为保证厌氧微生物在厌氧反应器内得以生长繁殖,污泥龄应该是甲烷菌世代时间的2~3倍,因此,普通消化池在中温条件下的停留时间为20~30d,如果消化池内不进行搅拌和加热,停留时间甚至长达30~90d,处理效率极低。没有对图1厌氧消化池构造图图2厌氧接触工艺系统构造图厌氧消化污泥进行浓缩和回流的设施,反应器内厌氧微生物容易流失而使厌氧处理效果下降。

  2、厌氧接触工艺(20世纪50年代)

  (1)工艺流程

  

图2 厌氧接触工艺系统构造图

  如图2所示,在普通消化池后串联沉淀池,将生物反应和泥水分离在两个独立的构筑物中进行,沉淀的污泥重新返回消化池,有效地增加了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