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深度】“毒地”事件舆情追踪溯源

2016-06-12 12:04
吃瓜天狼
关注

  工期“克扣斤两”。土壤污染物释放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上百年,即使采取综合修复,也需花费大量时间。专业人士介绍,修复企业需要先对污染场地进行环境评价,土壤采样、实验室化验、分析诊断。新浪《新闻极客》4月20日报道,每处理200立方米污染土壤,都要采集样本送到第三方机构检验,这些都需要时间。随后的修复更加急不得,不仅要处理土,还要同步处理其间产生的废气、废水。然而中国环境修复网报道称,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9月,土壤修复项目工期多于500天的仅占12.6%,200天以下的项目占比达到66.7%,普遍呈现“短工期”的特点。

  资金“克扣斤两”。媒体报道称,开发商在选择修复公司的时候,一般就是谁便宜、谁最快选谁。2012年媒体报道,广州市某保障房项目,第一次环评有16万立方米的污染土壤,审议时未通过,专家建议补充加密调查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含量,但施工方最终只做了重金属污染调查,因为修复有机物污染费用要增加。最终这份缺斤少两的环评报告照样通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批。

  技术“克扣斤两”。开发商的盈利冲动还限制了新技术应用。2012年媒体报道,2011年11月某专家参加苏州市首例由政府财政支付修复资金的地块招标评标活动。在这次招标方案的设置中,技术值只占40%,商务值占60%,所谓商务值就包含修复价格等因素。评标专家都认为招标方案中,技术值应该占大比重才科学。这篇报道称,当时全国研发的土壤修复新技术约有一二十种,但很少得到市场应用。原因在于很多新技术的处置周期都比较长,费用也较高,在房地产火爆的时候开发商很难有意愿采纳新技术方案。

  二、二次污染难题:这样的技术能走多远

  城市毒地有一个共性:大多处在市区、老城区,人群密集区域、居民住宅区或学校等公共设施附近。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伤人,已出现“常外毒地”这个标志性事件,因此,对化工、农药类易挥发有机物污染地块的修复,控制二次污染就是管理舆情风险的关键。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原位修复、异位修复两大类。原位修复技术,如原位热脱附技术,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将污染物在土层内就地处置(降解和减毒),二次污染风险相对较小,但技术复杂,成本高,我国刚开始引进用于场地修复,尚无大规模场地成功应用的经验。目前二次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简单粗暴型的异位修复技术,如转移置换方式和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

  据中国环境修复网2016年4月的报道,我国土壤修复项目大多采用转移置换方式(将土壤挖走,换成新土),而置换下来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复,去向也鲜为人知,其运输和堆放都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但如此“料理”污染土,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土壤修复”。

  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利用水泥窑焚烧处理污染土性价比更高。盖房子打地基,本身就要将挖出来的土运走。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土壤作为辅料,污染土在窑中与水泥熟料高温搅拌,有害物质在焚烧中被消解、固化,不仅成本低,工期还很短,这边土挖走,那边就可以开始盖房子。但污染土从清挖、装运到入窑前存储的过程中,土壤中有害物质很容易挥发散逸,威胁地块周边人群的健康。国家对危险废物处置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如果遵照执行,将成倍抬高每立方土壤的修复成本。此外,水泥产能过剩导致水泥企业开工不足,也是此种技术面临的风险。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污染事件的出现,重要原因就是水泥厂开工不足、修复工期严重拖后。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在回应记者提问时称,如果修复如期完成,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身体的异常反应应该能避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